【閒聊紀錄】UX 價值實現課|六階段實踐 UX 思維,創造商業解方 — Chapter 1

Janice
6 min readOct 21, 2024

--

週一愉快!👋

這兩、三週中,遇到太多意外的事情,導致分享時間一直延期,不過我們總算還是在時間內分享了 Chapter 1 的心得😂

繼續以閒聊記錄的方式,來分享我們對這章的理解與疑問。

Chapter 1. Clarify 確立方向,包含 5 個小節:

  • 1–1. 專案目標聚焦
  • 1–2. 精準定義問題
  • 1–3. 解構與分析問題
  • 1–4. 凝聚共識:創新維度
  • 1–5. 凝聚共識:關鍵人物訪談

✨ 專案目標聚焦,從個人、組織、社會,到你所關注的人們開始思考

在專案初期,要確定專案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,以及希望可以達到的目標是什麼,才可以確保最終產品成效是往對的方向前進。

Lydia 分享了兩個小工具:連鎖效應(Ripple Effect)、目標確立工具

連鎖效應(Ripple Effect)這個工具讓我想三、四年前,參加的林口新創園跨界競賽時,其中有一堂課是體驗 UX in the jungle 這套產品開發大冒險桌遊教具。

題目:一個以小資女為主要客戶的金融App
以小資女為中心,發展出第一圈利害關係人,最直接相關的人或團體;第二圈則是第一圈這些人背後會有哪些人或團體;當然可以再向外況散第三圈、第四圈。

跟 Lydia 課程一開始提到的要聚焦目標,可以從個人、組織、社會,到你所關注的人們開始思考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而 Wei 覺得「目標確立工具」比較有共鳴,覺得之後可以用在工作上。

如果對於課程內容有興趣,可以參考 Wei 的筆記文章:
【課程心得】UX 價值實現課|六階段實踐 UX 思維,創造商業解方 — Chapter 1

✨ 問題定義的好,就解決一半了

定義問題的兩大框架:Define the Problem、問題定義工作表

kick-off 時,同時執行 Define the Problem,可以釐清團隊重點與關鍵問題、獲得更多脈絡與細節。

我們討論後,在台灣職場中,大家只想趕快知道問題跟要做什麼,沒有太多時間進行類似活動,大多使用問答的方式,會比較偏像使用「問題定義工作表」。

個人認為「問題定義工作表」很適合用在沒有 PM 或 PM 沒有給足夠的資訊時,可以獲得顆粒度更細的問題定義、答案更便於專案規劃下一步

另外,我們討論到每家公司的團隊合作方式不同,Wei 在工作上比較可以直接接觸到需求端,認為未來可以直接將這些問題,應用於開會時。

而我們也聊到,設計師常常都是最後才被通知要做什麼內容,前期討論很少被邀請加入;而有時加入討論後,發現前期需求還需要做很多研究,就得再一起重新走一遍,造成時間壓力,非常希望在前期的定義時可以一起加入討論。

Source:UX 價值實現課|六階段實踐 UX 思維,創造商業解方

✨ MECE 原則:確保事物彼此(Mutually)獨立(Exclusive),整體(Collectively)不遺漏(Exhaustive)

MECE 原則在解構與分析問題上,可以用來確認答案的要素是否過多、不足、或是可否將其分類。

看到 Lydia 分享 MECE 是使用多面向拆解時,想起水平思考大師所寫的《打開狄波諾的思考工具箱》中的概念扇工具,也是類似的技巧。

都是先有一個點,這點可能是方向、或已經是概念甚至構想,再用此點去往前或往後延伸。

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

而實作上,常常會有 edge case 沒想到,也曾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推薦MECE,但不知道實際上如何運用。曾經問過工程師們是如何確保每一條路都走過,大多的回覆是用流程圖。

而 Wei 也分享了之前在當前端工程師時的經驗,一般的 CRUD 確認完後,再針對每一個欄位做檢測,包含正流程、逆流程等等。有些時候是有踩過這個點,才會記得。

像是 QA 會特別開雙分頁進行測試,因此現在設計都會記得思考這條路。看機制是切換分頁時就自動更新、或是手動更新、或是怎樣才會更新。

另外,Lydia 分享了幾個付費的社群聲量搜尋工具,這方面比較沒有經驗,目前公司在蒐集資訊部分偏向 Lydia 介紹的第一種方法,直接下關鍵字,查詢各大平台熱議內容。

不知道大家在觀察或追蹤一些主題都是用什麼方式呢? 從以前的 Google、Instagram 、 Dcard 到現在台灣很熱的 Threads,網友們總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方式來找內容(肉搜)。

✨創新維度 (Innovation Continuum),用來了解利害關係人對於某個主題的理解與定義,討論產品定位與後續發展。

創新維度工具,Lydia 在之前曼陀號計畫的月會中也有提到,有興趣可以看之前的文章:

另外,有提到要定義成功標準的執行方式,並確保在後續專案過程中,使用成功標準做為評估工具,並放在個簡報開頭。覺得這個很實用,在每次專案開始前都可以對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想法。

✨了解視角,懂得換位思考

關鍵人物訪談目標:

  • 充分獲取內部既有資料
  • 釐清角色任務、專案決策點、成功/失敗指標
  • 了解不同決策者立場差異與潛在風險

這裡我們討論到很好奇其他公司在資源分享上的狀況,因為部門間有競爭與合作的關係,有些資料不一定能順利取得。

Wei 則分享他們也常因為查核嚴格,跨部門合作所以不公開而被拒絕,現在的方式就是直接口頭詢問。

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小撇步可以充分獲取內部既有資料呢?

另外,Wei 因為較能直接接觸需求方,所以對於關鍵人物訪談章節中,所提供的訪綱覺得很有幫助。

額外一個小疑問是,課程中的蝦皮案例,很好奇怎麼得出「聚焦安心品質溝通」這個結論?主要訴求方向怎麼得出來的?
雖然知道這只是為了帶出最後的課程內容,但還是很好奇中間的過程🤣

以上就是我們針對 Chapter1 的閒聊討論,後面章節似乎會講得更細,也許能幫助我們解答這些問題,如果你有其他想法,歡迎一起交流哦!

週一愉快,我們下次見!👋

謝謝你的閱讀!
如果喜歡這次的分享,請跳起來 👏👏 吧!

--

--

No responses yet